92歲音樂教父仙逝!從被人人輕視到「憑兩句歌詞」成樂壇巔峰 如今「半個華語圈」都為他發文悼念
後來,顧嘉煇回憶過他和邵逸夫見面的情景。
兩個話都不多的人在一間辦公室里異常沉默,但邵逸夫倒也惜才,不但最終資助了他學費,還以工資的方式資助其家庭生活費,讓他沒了後顧之憂。
Advertisements
△ 邵逸夫
伯克利的學習可以算是顧嘉煇一生的轉折,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的正統音樂,等回來之後,立馬投身於影視配樂的創作中,為邵氏、嘉禾和TVB寫了無數的經典配樂。
老牌勁旅邵氏,有張徹的《新獨臂刀》《報仇》,楚原的《楚留香》《倚天屠龍記》。
狄龍和姜大衛的雙俠合作更傳為一段佳話。
而後起之秀嘉禾,則有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猛龍過江》,林正英洪金寶的《密宗威龍》,以及吳宇森的《少林門》和《豪俠》。
Advertisements
勤奮到什麼程度?
有統計說,直到九十年代初逐漸隱退之際,顧嘉煇共寫了1200多首音樂,紅遍整個香江。
但即便如此,顧嘉煇依然保持著一種謙遜的姿態。
Advertisements
那些年香港影視界對配樂不太重視,所以經常會有時間很緊的活給過來。
比如顧嘉煇曾經回憶,時常有人打電話過來,求他幫忙做一首配樂,並稱「這是昨天就該上映的片」。
怎麼辦?
也許只有兩三天時間可用,於是就在這樣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他兩天時間寫好音樂,然後通過電話把一個個音符說給黃霑聽,黃霑再花一個晚上填好詞交貨。
有求必應,以至於顧嘉煇笑稱,不敢得罪任何一個人。
但你要知道,粵語歌的模式有天生的限制,而就在這樣的限制中,顧嘉煇依然做出了許多經典名曲,這樣的天才,難得一見。
但即便如此,顧嘉煇依然不曾滿足。
1981年,已然成為香港配樂界宗師的顧嘉煇依舊請了半年假,去美國學習音樂,這一次,他學怎麼寫商業歌曲。
就像黃霑說的:
Advertisements
他努力要求作品不落俗套,最怕尋常(ordinary)。有時全曲有一二樂句落入前人慣用格式,必然盡力修改。因此他的旋律很少重複自己,每首幾乎必定帶給聽眾新的喜悅。
他極為好學,常常感到一己不足,兩次赴美進修。而當電腦音樂軟體面世,便已率先採用,是香港流行音樂界中觀念極先進的作曲家。
——黃霑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
而其後的故事大家大約都有所了解了。
回來之後。
他與自稱是他半個徒弟的黎小田一起,瓜分了香港影視音樂的市場。
1982年,他獲得了英帝國紫勳章。
1998年,他獲得香港特區銅紫荊勳章。
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2015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金紫荊勳章。
Advertisements
他最終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個坐標。
可以說,顧嘉煇的成功,絕非偶然。「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基本上,我是遷就觀眾的口味。我累積了長期的經驗,每首新歌推出之後,看觀眾反應,從中了解觀眾的喜好。不過,我也不是死跟著觀眾的,我是慢慢的,嘗試性質的帶動流行歌曲的潮流。
Advertisements
——《香港電視》
正因如此,這才有了《獅子山下》,雄雞一唱天下白。
香港精神,從此有了個更接地氣的名字——獅子山精神:
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
03
同舟人,誓相隨
然而,大師終究是遠去了。
加上2004年的黃霑,「煇黃組合」變成了歷史的符號,照耀著那個輝煌的時代,徒留人們懷念。
但問題是,上一輩人所努力營造的香港精神也隨之遠去了嗎?
Advertisements
Sir還記得顧嘉煇在2011年的一次採訪中說過的話:
就算沒有黃霑
不能等於沒了我的音樂生命
仍然會繼續(創作)
但會很失落
是的,2012年開始,顧嘉煇連續舉辦了多場音樂會,輾轉香港、廣州、新加坡、澳門等地,直到2018年才返回溫哥華,投身繪畫事業,不再露面。
此時,他已經88歲了。
依舊沒有停止步伐。
但更重要的是,實踐了一生「香港精神」的顧嘉煇們,更是把這樣的精神以作品的形式留存了下來。
甚至傳承了下來。
所以香港精神是什麼?
是無論順境逆境,依然樂觀,依然拼搏的草根精神。
但Sir更覺得,是同舟共濟的精神。
記得當年區瑞強剛出道,給維他奶唱了半首廣告歌,是顧嘉煇作曲,後來他打算把這歌收到自己的專輯里,但只有半首,怎麼辦?
他於是怯生生地打電話給顧嘉煇。
誰知道顧嘉煇二話不說,當晚就寫完了整首歌,給了區瑞強,這便是那首耳熟能詳的《相識在童年》。
△ 區瑞強
為什麼?
因為在那個年代,互幫互助是一種共識。
於是,1973年,當宋存壽想拍《窗外》,但苦於沒人投資時,顧嘉煇決定參與其中,不但給電影作曲,還第一次當電影的出品人,因而發掘了林青霞。
於是,1981年,顧嘉煇打算出國繼續學習音樂前,TVB特地做了一檔《群星拱照顧嘉煇》的節目,黃霑、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鄭少秋、汪明荃、謝賢等當年一眾紅星前往祝賀。
而現在呢?這樣的精神消失了嗎?
並沒有。
比如杜琪峰,這麼多年來導演的作品或許不多,但一直致力於培養香港新一代的電影人,尤其是鮮浪潮,包括歐文傑(《樹大招風》)、李駿碩(《濁水漂流》)等人因此脫穎而出。
比如古天樂,這麼多年來投資了不少本土製作的電影,比如《逆流大叔》、《翠絲》等等,據說最近爆紅的《正義迴廊》,幕後的K先生也很有可能就是古天樂。
是的。
當環境愈發艱難,當香港本土逐漸式微,變的往往只是工業上的規模。
而不是人。
就像王家衛在《一代宗師》里說的那樣:
習武之人,靠的就是一口氣
憑一口氣,點一盞燈
有燈就有人
堅守本土的香港創作者們正是憑著這一口氣,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榮光不再,但精神未失。
所以。
雖然一個時代過去了。
但我們依舊相信,它還會迎來下一個「煇黃」時代。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