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錄取失智長輩!餐廳服務生「忘菜名狂上錯菜」卻從無客人抱怨 88歲嬤上工後「子女淚曝動人改變」:別忘記我們
這間餐廳相當特別!相較於講求動作快速精準的服務生,他們的服務生老是忘了客人點什麼菜?記不住菜名、速度慢、還會上錯菜?原來這家餐廳裡的服務生全是罹患失智的長輩,但是卻沒有任何客人會抱怨,因為「遺忘與記憶」就是這家餐廳的主題。
這是大陸綜藝《忘不了餐廳》的實體店。過去兩年,《忘不了餐廳》聚焦認知障礙群體,罹患失智症的老人組成「忘不了家族」,在餐廳中當服務生,幫助顧客點菜、上菜。餐廳的拍攝原址在大陸徐匯區永嘉庭,現在這裡成了忘不了茶餐廳。如今雖然攝影機已撤離,但老人服務的模式被延續了下來。
餐廳原定於去年開張,但因疫情數次延誤裝修進度,認知障礙老人的招募也一推再推。直至今年餐廳才正式開業。老人的服務時間定於工作日11點至1下午2點,上工前,專業醫療團隊對他們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現場還配有志工。
今年初開始,媒體記者先後多次到訪,也記錄下了失智症老人對抗遺忘的幾個瞬間。
10時50分許,女兒張鶯攙著俞瑞霞到了餐廳。她為母親套上粉紅圍裙,梳理了頭髮,又在她胸前別上名牌。每天,餐廳裡的年輕同事都會向老人自我介紹,周而復始。雖然見了一次又一次,但老人們總是忘記。
張鶯又問了一遍:「你還記得等等的流程嗎?」,俞瑞霞答道回答:「倒水、擺餐具、點菜。」
餐廳菜單正在更新,因此一旁的志工耐心提醒:「這兩天點菜都要記得掃QR code。」。
▲俞瑞霞(左)和女兒張鶯。
「叮!」廚師按響鈴鐺,俞瑞霞站起身走到傳菜口。「大廳4號桌。」廚師、店員、志工,總共提醒了三遍。接下餐盤,俞瑞霞循著大廳桌子挨個數過去,1,2,3,4,挪到4號桌。菜上桌後,她反覆確認了菜名,用指甲在流水單上劃了道線。做完記號,她囑咐了一句「慢慢吃」,滿臉堆笑。這一套餐廳的標準服務流程,她比年輕同事多用了兩倍時間。
在張鶯的鼓勵下,患有失智症的俞瑞霞,一次次重複倒水、點菜、上菜這一套動作。
▲俞瑞霞(右二)在餐廳當服務員。鄭子愚攝
88歲的俞瑞霞看見客人坐定,左手拎著茶壺,右手提著洗手液,緩步上前。客人伸出雙手候著洗手液,她卻舉起茶壺,準備往他手裡倒水。身後的志工趕忙扶住,避免了一次小誤會。
這是他們對抗遺忘的方式。
茶餐廳的牆壁被漆成粉色,貼滿了老人與顧客的合影,就連餐盤也畫上了老人的笑臉。「FORGOT ME NOT」(別忘記我)的字樣幾乎隨處可見。服務員提醒進門的顧客,用於點餐的平板電腦裡,可以播放綜藝片段、了解什麼是失智症。
這都在提醒,遺忘與記憶是這家餐廳的主題。
擔心年邁的母親獨居,張鶯兄妹四人輪流把母親接到家裡照顧。可在10年前,母親狀態隱約起了變化。一次,張鶯和兒子、媳婦聊天,俞瑞霞竟然吃醋了:「你們排擠我。」母親嘴裡冷不防說出傷人話,過後又矢口否認,這讓張鶯難受極了。又過了一段時間,俞瑞霞告訴張鶯,自己不敢去超市,因為去超市感覺做了壞事。
被病症吞噬的記憶越來越多。張鶯記得母女間的一段對話。「飯吃過了嗎?」「吃過了。」稀鬆平常的問句,俞瑞霞在一小時內重複了幾十遍。張鶯沒壓制住情緒,發了火。
可就在這時,俞瑞霞似乎瞬間「清醒」了:「我什麼時候煩過你?你是在嫌棄我嗎?」
「聽到母親的話,我像被一桶冷水潑了全身。」張鶯回憶起那段對話時說。
母親確診失智症後的一年,張鶯時常渾身無力,最嚴重時連床都下不了。檢查後,她才知道自己出現了嚴重的焦慮症狀。她偶爾也向母親吐露心聲:「媽,你什麼都可以忘記,但請別忘記我們。」
張鶯發現,那些仍在幹力所能及家務的老人,狀態都不錯;像自己母親那樣,一點事情不做的,記憶力反倒每況愈下。看到忘不了茶餐廳的招募訊息後,她幫母親報了名試試看。
認知障礙老人上工前,需要先在家屬陪同下面試。俞瑞霞已88歲高齡,但評估團隊認為,她非常適合來餐廳服務,以減緩認知能力的退化。
餐廳開業了,張鶯帶著母親,前前後後來了3次。前兩次結束後,母親什麼都回憶不起來。這天,張鶯隨口問了句,俞瑞霞脫口而出:「我要去端盤子。」
踏出一步
張孝敏也被認知障礙困住了。過完年後的一個週四,餐廳不忙,他做完手頭工作,坐著休息。他女兒張女士在一旁的沙發上坐著,回復電子郵件。忘不了茶餐廳的工作,需要家屬全程陪護。好在,餐廳周到地保護老人,反倒讓張女士和張鶯這樣的家屬有了喘息的機會。
張孝敏熱愛自駕遊。退休時,他和女兒約定,每年長途、短途自駕各一次。兩人先後去了貴州、雲南、廣西,還去了美國、德國。女兒導航,他開車,兩人配合默契。
「2017年先去了藏北,再帶他去美國。他本來反應力很敏捷,但突然發現,按照我們原來的節奏,他反應慢了。」張女士說。
張女士從事醫藥行業,敏感地覺察到了老爸身上的細微變化。她把父親騙到醫院,發現是因多發性腔梗引起的記憶缺失。擔心老爸自駕不安全,她乾脆把車子賣掉了。
一旁的張孝敏從懷裡掏出綠色的駕照,攤開給大家展示後,又合起來裝回衣服內袋。駕照的有效期截至2020年5月21日。「喜歡的東西就要放在身上。」儘管再也無法自駕,但他仍把駕照藏在身上。
調查顯示,每3秒全球就會有一個老人被認知障礙類病症選中。
「這不可逆,比失智症更可怕。」張女士不願意多談疾病本身。「這樣的老人沒有很好的藥物治療,都只是輔助用藥。」
「無藥可救」,只能以輔助手段延緩病情,這是目前能確定的結論。
「疫情讓老爸的狀況變得更差了,以前他從事銷售工作,很外向的。」張女士分析,由於疫情期間不便出門,老爸的社交活動量急劇下降,使得認知障礙的症狀愈加明顯。「認知障礙不單是生理的原因,還有情緒的問題,他有時情緒不好,會跟我媽不開心。」認知障礙讓張孝敏的記憶力衰退。有時是找鑰匙,有時忘記已經吃過早飯。一次,女兒連續出差兩週,回家就發現,老爸的記憶又變差了。
張女士積極向外界求助。她帶父親應聘忘不了茶餐廳。張孝敏同意了,因為來這邊做,還有人講講話。
「在大陸,失智症的漏診率很高。還有一個難題橫亙在面前,那就是如何打破老人及家屬的病恥感。」兩年前,當製片人林愛西為綜藝《忘不了餐廳》選角時,第一周甚至連患病的老人都見不到。「有老人很要強,根本不承認自己病了。我們希望消除大眾對認知障礙的偏見,並提倡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在忘不了茶餐廳工作的老人,實際上已經踏出了打破病恥感的第一步。
「我本來是朝南坐,管別人的,現在服務別人了,就像改變人生一樣。」張孝敏說。
社會實驗
脫下厚外套,套上粉紅色的圍裙,71歲的李君滬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他在這家「忘不了餐廳」中,連著錄了兩季綜藝,被大家親切稱作「小敏爺爺」,也算得上餐廳工齡最長的員工了。
只要是來餐廳,老伴「小俞阿姨」每次都會陪著他,一路從家中搭公交車抵達餐廳。點單、倒水、上菜、服務客人,李君滬一直很積極。新客人進店,他跟在後面衝過去點單;有時興起,他乾脆一屁股坐在客人邊上,介紹起菜式;剛歇下,小窗口遞出一道炒菜,他又立刻站了起來,端著去上菜了。「退休後沒事幹,在家裡待著,過來發揮餘熱,來玩一玩,他很開心的。」老伴說。
▲有時興起,李君滬(右)乾脆一屁股坐在客人邊上,介紹起菜式。
2017年6月2日,日本東京出現了一家上錯菜料理店。餐廳裡的服務生錯漏百出。因為除了廚師以外,店員都是失智症患者。據統計,上菜的錯誤率有37%。有了心理預設的客人們對點菜慢、上錯菜等問題毫不介意,甚至還有人期待「自己點的菜會被上錯」。餐廳僅營業三天,是一家「快閃店」。發起人小國士朗表示,對於認知障礙患者,如何幫助他們,保有人的尊嚴活下去,是設立「會上錯菜的餐廳」的初心。
創意引入大陸,不僅醞釀出了一檔綜藝節目,自負盈虧的餐廳也衍生到了現實生活。
茶餐廳姍姍來遲。兩季節目播完,出品人、恆頓傳媒創始人曾榮才覺得時機成熟了:「中餐廳很複雜,小,但五臟俱全。」曾榮說,茶餐廳的誕生,目的是在節目播完後,繼續完成公益的使命,「在這裡,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可以參與社會活動,做非藥物性治療。這裡還能向社會科普失智症。」
然而,直至現在,也沒有科學依據能證明,這種非藥物干預性治療能實現什麼結果。但曾榮相信,這種干預是有效的。「有醫生說過,有1/3的病人,如果早期發現症狀並及時干預,是能達到病情迴轉的,我也看到參與節目的老人變化很明顯。」
五六年前,李君滬患上失智症,記憶時好時壞。他記得自己年輕時如何被分配到菜場,也記得如何到皮鞋廠、超市工作。但遺忘也來得突然。在深圳錄第一季節目時,老同事王作雨來餐廳吃飯,兩人曾一同在菜市場工作了十來年,是數十年的好友。但是,李君滬並沒認出王作雨,即使他十天前親手寫了邀請函。
開業以來,聚集在忘不了茶餐廳的「忘不了」老人越來越多。儘管已經無數次預告,這是一家可能會上錯菜的餐廳。但實際上,重歸社會角色的老人們,很難有真正犯錯的機會。老伴閒不下來,自發成為李君滬形影不離的護衛。端菜上桌,他記不清餐桌的位置,小俞阿姨跟在身後指路,更警惕的還有一旁隨時提防突發狀況的志工。可以說,認知障礙老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嚴密的照護之中。
▲小俞阿姨(左二)閒不下來,自發成為李君滬形影不離的護衛。更警惕的還有一旁隨時提防突發狀況的志工。老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嚴密的照護之中。
餐廳裡,李君滬忙東忙西,老伴正向顧客介紹丈夫的過去。「他很聰明,讀書時寫的作文班級裡都貼出來的,他打算盤也是公司裡第一名。」李君滬引以為豪:「我真是讀書的料,數學都是100分,99分都沒的。」閒聊時,有顧客問李君滬:「早上怎麼從家中來的餐廳?」李君滬卻茫然答不上公車班次。
餐廳推出了最低70多塊新台幣一份的套餐。而此時周邊消費1000元新台幣以上的餐廳遍地開花。這家人均消費僅幾百元的茶餐廳,成了相當實惠的價格。有顧客用完餐後發問,這個價格究竟撐得下去嗎?「目前還沒實現盈虧平衡,但希望它是一個可持續的、長期做下去的事情。無論有多麼偉大的初心,餐廳還得是大家願意來吃飯的地方。」曾榮說。
面對這群特殊的服務生,餐廳猶如一根平衡木,既希望給予老人刺激,讓其感受到挑戰,又不至於讓服務本身成為一種壓力。「餐廳的核心目的並不是讓老人提供服務,而是在身體、心理上比較安全的情景下,讓他們參與社會生活。」曾榮說。
參考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