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出貴子!窮小子「跟媽媽借13萬創業」保證還款  21年後「換來千億身價」豪捐43億報恩

「如果賠了,我把錢還你;如果賺了,我百倍奉還。」這是一位寒門出身的年輕人向母親立下的誓言,之後的他拿著母親借他的十多萬元,開立公司創業,日後不但沒有食言,甚至換來了千億身價,在成功之後,他第一時間便是將錢還給當初一直支持他的母親以及母校!

2018年,中公教育上市,李永新從前輩手上,接過了教育界首富的大旗。

三年後,名利雙收的李永新,豪擲1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3億),捐獻給自己的母校——北大。

在捐獻現場,李永新豪氣萬丈,甚至許下諾言,以後還要捐贈1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30多億)給母校。但隨著一紙令下,教育股在過去的一年裡以慘淡的結局收場。

那100億人民幣或許成為了空話,但是李永新的創業史,是「寒門出貴子」的最佳典範。

李永新是東北人,在那個時代,他的父母都是職員,每月的薪資只有100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300多元),養活一家三口不成問題。

問題是,李永新的上頭還有三個姐姐,一家六口人,光靠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另一方面,李父還愛折騰,在80年代就尋找機會創業,1983年借了一萬塊人民幣(約新台幣4萬3千多元)創業,最後全部都虧掉了,後來是李永新和母親還了這筆錢。

或許在李父的骨子裡,有著創業的基因,但從李家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身為家中的頂樑柱,他必須去找一條生財之道,因為小兒子李永新讀書要花錢。

李永新從小的成績就拔尖,在李父的折騰下,生活雖艱,但親戚朋友的接濟,李永新還是上完了中學。

據說,在李永新填高考志願時,李家父母就想過讓李永新考軍校,因為不用學費。李永新反對,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非北大不上。

成績出來後,李永新如願上了北大,加上小鎮出來一個北大學子不容易,李家父母就沒再反對。

但對於李永新來說,他在北京四年,要面臨著生存難題:如何讓自己在求學的四年中活下來!

當時李永新的同學伙食標準是一個月25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1000多元),李永新的生活費只有100塊(約新台幣4300多元),拋去其他花銷,也只有8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340多元)來填飽肚子。

為了省錢,李永新選擇喝餐廳提供免費的粥,整整喝了四年。所以李永新在功成名就後,給自己的母校捐獻10億人民幣是有道理的,是有根源的,若是北大沒有提供免費的粥,不知道有多少寒門貴子不能完成學業。

李永新在畢業之時,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是考研究所還是就業?這是一個終極難題。

同科系的研究所人選有兩個,但是名額只有一個,在李永新與另外一個同學之間。有競爭就會有挑戰,那位同學天天來到李永新的宿舍打轉,心情與狀態都不是很好,李永新為了讓對方有個較好的狀態,放棄了這個資格。

沒有誰都會像王傳福一樣,在兄嫂的一路陪伴下,讀到碩士畢業。出身於寒門,李永新就算選擇保研,他的家人就要再守貧寒多三年,不如早早出來工作,幫助家裡。

這也是寒門貴子的無奈,沒有堅實的後盾,誰也不敢衝鋒向前。

從這之後,李永新穿梭在各大求職市場上,有時候還會被大汽車拉著同學們去某個企業應聘,那會兒李永新收到了不少公司的邀約,薪資最高是60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萬6)左右,這在當時算是一個高薪職位。

但李永新也收到了不少拒絕信。這讓李永新反思:「打工,真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嗎?」

或許李永新在畢業之際,想起了父親的那股拚勁,放棄考研究所,放棄就業,他還有一條路可走:創業。

創業需要契機。李永新在1999年畢業,那一年教育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擴招33.7萬人,那一年的招生總人數達到了153萬人。

擴招意味著日後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李永新從中看到了市場前景,跟幾個同學商量之後,決定創業,並且還拉攏了3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30萬)的創業資金。

創業並不是一帆風順,李永新此舉還是引起了不小轟動,歸咎於有人想要把他們塑造成「畢業即創業」的典範,《東風時空》節目的相關人員前來採訪,並且分為上下集播出。

兩個月後,這支創業團隊面臨著分崩離析。李永新是第一次創業,計劃書寫得好好的,實際的發展完全不能按照計劃走,漏洞百出的計劃書,層出不窮的突發情況,導致李永新在會上與投資者起了衝突,投資方一怒之下撤資而去。

投資方走了,業還得繼續創下去。李永新帶著團隊搬出了北大,在外租了一間不到2坪的辦公室,開始晚上睡地板、白天當老闆的生活。

在這之後,李永新把心思放在了學科培訓教育上,曾打造了一支「北大冠軍豪華戰隊」,在全國各地的中學進行演講,每次入場費1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萬3),前後舉辦了幾十場。

但是這方面的收益,要用來支撐整個團隊,以及新開闢的培訓班。長此以往,資金很快就消耗殆盡,李永新再一次折戟。

眼看著這樣不是辦法,昔日的北大老師給李永新介紹了幾個學生來源,那幾個北大師弟師妹曾向老師請教考公務員等問題,李永新接下了這個工作,對他們進行了培訓,並且他們幾個順利上岸。

這給李永新打開一個新的思路,當時的培訓考公務員市場還是一片荒蕪,日後與李永新齊名的易定宏才剛剛成立華圖教育不久。

2001年的李永新,急需一筆資金來重新啟航,可是屢創屢敗的戰績,投資方看見李永新都是繞道走的,沒有人願意再陪李永新再拚一次。

在這般困境下,是李永新的母親魯忠芳伸出了援手,也就有了日後「還母900億人民幣」的佳話。

東北人好面子,尤其是東北男人。為了不讓李永新在向母親拿錢創業這件事上,有心理障礙,魯忠芳特意說:「這三萬塊人民幣(約新台幣13萬)是借給你的。」

當初,李父拿家裡的錢出去創業也是這般,是借,不是給。

而李永新有了創業資金後,沒有第一時間成立中公教育,而是藉助互聯網渠道,先成立一個網站,宣告自己入局這個市場,並且他還製作了一個遠程輔導課程,在自己的網站上線了。

前面的幾次創業失敗經歷,到了此時,成為了李永新的墊腳石,他的目光不再局限一城之地,而是放眼各城各市,有仰吞下這個蛋糕的魄力。

2003年,中公教育正式成立,李永新時刻惦記著在母親跟下說出的誓言,拿母親的三萬塊人民幣入股,魯忠芳成為了中公教育的大股東。

為了不重走老路,李永新在經營方面用了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在2005年,與代理商雙贏。

換句話說,就是各地的代理商出場地、負責招生,而李永新則出師資,出教材。利潤所得由雙方分成。

這樣的模式至今還有很多人在用,因為可以把力量實現最大化,但僅僅在於初期,一旦龐大起來,學生來源方面成為了代理商競爭場地,大大出手也是難免的。

這一模式曾讓中公教育所向披靡,但在4年後,小公司成為了大集團,李永新在管理方面力不從心,只能求變。

這一變,就是李永新的第二個辦法,改代理為直營,親自下場租場地,找學生來源,利潤所得不再分成。

2009年,李永新快速實現了全國300多個分點的規模化經營。有了標準,一切都好辦,從這之後,李永新日進斗金,但也忙得雞飛狗跳。

但這一模式帶來的好處,就是李永新可以把握住度,有漏洞及時處理,並且把這一模式繼續延伸,將資源最大化利用。

中公教育業績方面在2015年超越了同行。

此時的同行企業在幹嘛呢?在上市,卻一直未果。李永新也曾表示過上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後的3年時間裡,關於中公上市的消息,再也沒有半點消息。

直到2018年,李永新平地起驚雷,宣布收購亞夏汽車,順利登陸股市界。

在亞夏汽車正式更名為中公教育後,李永新也成為了新一屆的教育界首富,他的母親魯忠芳,3萬塊換回了9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900億)的身家。

借殼並不是光出錢就可以了,在未來的三年時間,還有李永新與亞夏汽車的高管們做下的對賭協議,這協議上寫的利潤驚人,李永新要在未來的三年實現凈利潤38.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66億多元)

要知道,在2018年之前過去的三年,中公教育所得的凈利潤僅僅只有10.13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4億多元),一下子要翻3倍,無異於「一步登天」。

但李永新接著上市這一次機會,瞬間出圈,加上過去的幾年,在網際網路這條渠道上,各大廣告響得飛起,李永新順利度過了三年的過渡期。

之後不久,李永新就出現在北大的捐獻現場,一下子捐出了1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43億),成為了北大曆年來,捐款最多的北大學子。

回顧李永新的創業史,他的一生都在「折騰」這條路上。家貧,考上了大學,在對未來的期盼和生活的艱難中度過了4年,最後在創業這條路上,找到了一條道路,並且走到最後。

但在李永新的背後,是他的母親對他支持,若是當年沒有魯忠芳拿出來的3萬人民幣,李永新的起步之路恐怕更加艱難。喝水莫忘挖井人,李永新最後還是用優異的成績,給母親做出了最好的回報。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