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恩大過天!「拾荒媽媽」40年籌善款養大30多名棄嬰,為此終身未嫁 然而「過半兒女成白眼狼」

  • 2020-08-17 09:54

"生身之恩大於人,養育之恩大於天。"世間最難報的是養育之恩。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人生來就毫無選擇,有的人從小衣食無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而有的人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四處流浪,最終被人收養,正所謂報答養育之恩是天經地義,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

有這樣一位母親,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和她「毫無關係」的棄兒,為了這些棄兒,她終身未嫁,四十年以拾荒為生,她就是偉大的「拾荒媽媽」張菲。

童年凄苦,心存善念

張菲一生命運多舛,剛剛出生就被生身父母拋棄路邊,幸而被一位好心母親拾回收養,給了張菲一段快樂的童年。然而好景不長,這段美好的時光只持續了8年,在張菲8歲那邊,她的養母因病去世。

這時間最後的溫暖也從張菲的指尖無情流走,她又成了孤苦伶仃的人。彷彿命運就是如此,兜兜轉轉都逃不掉她終究一個人。但是張菲是堅強的,她堅強地行走於世間,靠拾荒生存,一過就是18年。

在張菲26歲那年,她的人生發生了轉變,她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命運似乎總是在為難著她,然而難得的是,多舛的境遇並沒有扭曲她對社會的看法而是更多地感同身受到了世間的疾苦。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做了勇敢的決定,她開始收養棄嬰,用自己全部的力量讓那些被拋棄的嬰兒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也正因為這樣,她有了終身不婚的想法。

這個舉動在他人眼裡或許是「不自量力」,畢竟她是一個自己都要養活不了的人,更何談撫養孩子,還是身患疾病的棄嬰。但是她做到了,並靠著40年的堅持和全力以赴,撫養了三十多名棄嬰。

奔走籌善款,只為棄兒醫病

2013年,「拾荒媽媽」張菲的事迹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人們恍然,竟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在默默的付出著。

那一年,羊城晚報報道了張菲的事迹,她攜4名身患不同疾病的孩童來到廣州,只為患有腦積水、心臟病、唇齶裂、腿疾的嬰兒都接受了手術治療。她到處籌集善款,不忍那些棄嬰受病痛折磨,最後在慈善人士和媒體的幫助下,籌得善款,患病嬰兒也順利的完成了手術。

這麼多年來,不斷有孩子長大成人,又不斷有新的棄嬰被她收留。收養棄嬰這件事就像是一個無法停留的輪迴,只要張菲還有一分力,她就要堅持到最後。用自己嬌小卻有強壯的身軀,為那些可憐的孩子支撐起小小的天地,築起為他們遮風擋雨的港灣。

做善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善事。她清貧一輩子,也奉獻了一輩子。

時隔7年,「拾荒媽媽」再一次出現在媒體前,已經65歲的張菲,依然遊走在大街小巷,拾荒擺攤,維持生計。家裡還有10名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顧和供養,每個月的生活消費不是靠救濟金能夠支撐的。

每月生活金的巨大缺口,拾荒也只能補充一點點,現代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並沒有過多的可回收物品,拾荒也並不會帶來過多的收入。

且近年來城市風化的改革,擺攤售賣也受到了限制,必須支付租賃費方可擺攤售賣,但是高額的租金對於張菲來說無異於巨款。

不求回報,只望孩子平安健康

僅靠政府的救濟款,張菲已經無法承擔10個孩童的生活和學習費用。買菜的錢都靠賒賬,等到下個月的救濟金給了再還上,這樣很難看,但是沒有辦法。張菲無奈的表示,但是看到孩子們很好的學習成績,心裡又很安慰。

她的年紀已經大了,身體也大不如以前,牙齒經不住歲月的深刻,都已經脫落。一口腔醫院為她醫治了牙齒,並為孩子們籌措了生活費。

「這些年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孩子們長大了,就離開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記得她,大部分都不再聯繫,還有孩子在看到好心人捐助了善款之後,打電話來要錢,幫助他們買車。」

也有孩子會聯繫,打電話來問候,郵寄食品和衣物,說到這裡,張菲一臉幸福的微笑。我不求他們回報,只要他們平安就好。

慈祥的老人,無限的包容著她撫育成人的孩子。張菲是位偉大的母親,用自己的一生,溫暖著世間人心。而這又何嘗不是社會各界應該關注的問題?是社會福利機構應該伸以援手的問題?

媒體盛行發展的今天,那些在各地默默奉獻的人,更多的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幫助,但是這種「曇花一現」的資助,並不能長遠的解決問題,相反,這種落差反而並不利於慈善的有益發展。

孩子的事情無小事,張菲這位「拾荒媽媽」的善舉是值得讚美的,但是30多位孩子的表現也引人深思,過半孩子不在聯繫,不求回報,但是基本的問候也鮮少。難道無私奉獻了一生,連句謝謝也無法得到?這難道不是「白眼狼」嗎?

那些被拾回的棄嬰,保住了生命,感受了母愛的溫暖,卻沒有得到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當然,這與張菲無關,這是社會發展的痛點,當時社會福利機構的不健全,但是40年過去了,張菲和他的孩子們依然生活拮据,朝不保夕。只憑媒體報道後短暫的救濟,方能堅持一段時日。

這難道不是對張菲和其孩子的疏漏么?人性本善,但是卻不應用一生去驗證,這樣沉重的負擔會擊垮很多本有善念之心,這種源源不斷的「張菲」般的善舉,在社會健全的慈善和福利制度下會彰顯更大的力量。

他們的善良應該受到呵護,受到社會的維持,而不是每日度日艱難,賒賬度日。社會的福利結構更應該接手那些棄兒,讓他們在完善公平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下健康成長,感受成長的美好,而不是一直沉浸在我該如何活下去的焦躁之中,甚至忘記了如何回饋和感恩。

小結:

撫養了30多名棄嬰的「拾荒媽媽」,心靈是滿足的,她不會道德綁架那些撫養過的孩子,她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做的。

而讓那些懷揣著大愛的人們,能夠順遂走到最後,應是社會大環境和制度不斷追求的目標。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