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釘子戶!夫妻聯手獲得「7400萬拆遷款」 分完錢後卻落得「唏噓結局」值得反思


15年前,深圳蔡屋圍村有一對釘子戶夫妻利用《物權法》把國土局告上了法庭。

「我手中打官司的砝碼是媒體、膽識和法律,而法律是最重要的。」

夫妻倆擰成一股繩,用近乎偏執的強悍來表示決不妥協的決心。

終於,他們勝利了。

他們得到了1700萬(約新台幣7400萬)的天價補償款,成為中國「最牛的釘子戶」。

他們就是蔡珠祥和張蓮好。


Advertisements

然而誰都沒想到,情比金堅的兩人,獲得賠償後卻選擇了離婚,甚至是老死不相往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20世紀60年代,19歲的張蓮從廣州來到了蔡屋圍村紅一隊。

她長相清秀,又有文化,很快就成了村裡的一枝花。

明裡暗裡對她展開追求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蔡珠祥。


Advertisements

蔡珠祥比張蓮好小三歲,雖然家裡窮,但頭腦靈活,幹活也十分勤快。

張蓮好是文化人,見蔡珠祥聰明又能幹,逐漸生出好感。

1969年,情投意合的兩人正式結為夫妻。

沒過多久,他們生下了一個兒子。

雖然家裡不富裕,但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可隨著老二的出生,夫妻倆犯起了愁。

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不到30元,本就過得緊巴,如今又來個老二,以後可要怎麼生活?

蔡珠祥不忍看到妻子受苦,告訴自己必須想個賺錢的法子。


蔡屋圍村離香港很近,但在兩地穿梭需要經過複雜的手續,很多村民為了避免麻煩,就會偷渡。

深思熟慮之後,蔡珠祥告訴妻子,他要去香港賺錢。

張蓮好也明白家裡的狀況,儘管心裡不舍,但還是含著淚答應了下來。

1972年,22歲的蔡珠祥借著月色,隻身來到香港。

Advertisements

彼時的張蓮好,萬萬沒有想到,丈夫這一去,他們的感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初到香港的蔡珠祥,吃盡了苦頭。

因為沒有合法的個人身份證明,他只能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洗碗、粘紙盒、做清潔……

不過幹得最多的還是建築工,因為掙錢更多,每月可以拿到300元。

他每個月都給家裡寄200元,也寫信告訴妻子自己在香港的生活經歷。

就這樣過了兩年,蔡珠祥獲得了香港合法居住證,成為了一名正式的香港居民。

但蔡珠祥過得並不開心,每天高強度的工作讓他愈發思念家鄉,但始終沒有機會重返家鄉。


Advertisements

1978年,蔡珠祥下崗了,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與朋友商量過後,他們決定去美國,卻陰差陽錯間來到了厄瓜多。

在國外待的時間久了,蔡珠祥跟家人的感情漸漸淡了。

工作幾年賺了一筆錢後,他在當地開了一家中餐館,並與當地人結婚生子。

時光飛逝,轉眼間來到了1988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蔡珠祥遇到了一位廣州老鄉。

從老鄉口中,他得知改革開放後,深圳搖身變為經濟特區,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讓蔡珠祥產生了強烈的返鄉念頭。

「既然國家有了發展機會,那我為什麼還要待在國外呢?」

就這樣,他丟下異國他鄉的妻子和孩子,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上了回中國的飛機。


離開16年,此時的家鄉已是改頭換面。

原本坑坑窪窪的小路沒有了,農田也沒有了,到處都是樓房和馬路,和香港沒有什麼區別。

Advertisements

當張蓮好看到多年未見的丈夫後,心情十分複雜。

兩人互相對望,竟一句話也說不出口。

只道物是人非。

蔡珠祥沒有忘記自己這次回來的目的,好好發展,過上富足的生活。

他腦袋一直都是靈活的,看到一批又一批年輕人來深圳打工,敏銳地發現了商機。

他覺得可以把自家的房子租出去。

於是拿著在外面賺到的錢,把房子加蓋到了4層,在外部貼上了瓷磚。

這棟四層小樓,一半家用一半出租,竟成了他們致富的法寶。


蔡珠祥感嘆:

「只是靠出租房子,就跟在外辛苦打工差不了多少錢,真是不敢想象啊。」

1996年,這對夫婦不滿足四層小樓帶來的收入,兩人投資近百萬RMB,將小樓翻新成了6層。

之後,每個月的租金比以前翻了一倍,還有了更多的房間出租。

夫妻二人上演了一出現實版包租公婆。

Advertisements

周圍的村民也有樣學樣,他們不用工作,只靠收房租就能過上安逸的生活,好不愜意。

更令人無法想象的是,他們這塊地方,正是後來建成的京基100大廈的大堂位置所在地。


2003年,蔡屋圍村的村民迎來一個好消息。

深圳市政府決定對老圍片區進行整體改造,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拆遷。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