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意外離世、母親改嫁!他成孤兒「啃樹根果腹」存活7年 14歲「獲贈2千萬善款」結局感動全網

「我想他們的時候就跑出去,找不到他們,半路我就回家在床上哭。」

2014 年,《第一書記》一播出,節目中楊六斤的遭遇震驚了無數網友——這個像野人一樣挖了多年野菜的孩子,竟然只有7歲!

楊六斤的父親爺爺奶奶相繼離世,母親將其拋棄,7歲的他成了孤兒,靠著堂哥資助的每年2200元的錢苟延殘喘。

這點錢夠幹什麼呢?為了填飽肚子,楊六斤穿著破爛的衣服,每天從山上挖野菜果腹,上學是他想都不允許自己想的事情,因為那太奢侈了!

在別的孩子在父母懷中歡興雀躍時,這個年幼的孩童眼中只有麻木的絕望和空洞。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楊六斤淪落到這種痛心的地步?被節目曝光後的他,是否迎來了新的生活?

風雨飄搖的家

在廣西百色德峨鎮龍英村的大山裡,原本有著一個一家五口幸福美滿的家庭,楊六斤就是這個家的其中一員。

六斤,是楊六斤2000年來到這世界上時的重量,樸實的父親直接以此給孩子命名。

雖然是普通的農戶家庭,但憑藉著男工女織,勤勤懇懇的勞作,一家人溫飽不成問題,楊六斤也度過了一個相對安穩快樂的幼年。

在2006年,這個家庭再次迎來了新的成員,六斤的母親楊小妹給六斤生下了一個弟弟。

農村人很看重添丁,更有「添丁發財」的說法,因為那個年代,有男丁就有期盼,將來就是一份勞動力,所以對於六斤家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也讓六斤家在村裡添上了不少光彩。

但好景不長,就在這大喜之時,六斤家卻似乎應了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的定律。

麻繩偏挑細處斷,這樣一個自給自足的家庭,根本經不起任何的意外。但意外卻偏偏發生在了六斤家。

這天一通急電到來,當楊小妹接通電話後,迎來的卻是丈夫猝然離世的凶訊。

作為家裡唯一的生產力,撐起家庭的英雄—六斤爸,因為突來的腦溢血,消逝在人世。

失去了頂樑柱,面對新生的嬰兒,還有為父治病欠下的累累債務。僅剩柔弱的母親楊小妹和稚幼尚無勞動能力的楊六斤,這個家庭陷入了無邊的絕望之中。

六斤沒有就此氣餒,他化悲憤為力量,毅然放棄了和同齡人一樣去上學的機會,扛起了在他這個年紀不該肩負的責任,下地幹活、帶娃、洗衣做飯……

「六斤,你要學會照顧好自己」,在一個尋常的夜晚,母親對六斤囑咐道。而六斤也以為只是一句平常的教誨,答應下來。更堅決要為這家裡獻出每一份力,每一滴汗水。

在次日雞鳴日升時,雞鳴聲聲,卻未聞母親的炊事聲,也不見弟弟的哭鬧聲,有的只是收拾疊好的衣服在旁。

他絕望地四處尋找,但回應他的只有無聲的絕望。直到詢問奶奶後,六斤才知道了真相。

六斤的母親楊小妹做了一個於她無可奈何卻於六斤無比不公的選擇,改嫁。她拋下了六斤,又放心不下帶著弟弟離開了。

本身絕望的六斤並未從此一蹴而就。爺爺奶奶的鼓勵使他重新振作起來。六歲的六斤,並不六六大順,卻更像與六犯沖似的。在他六歲這年,他不得不讓自己站起來。

爺爺奶奶已然年邁,奶奶需要人照顧,六斤便更勤奮地學起做飯洗衣,家務活能分擔一點是一點。

爺爺見到這樣的狀況,不顧老去的身軀,拿著鐮刀就上山砍柴,想要為家裡補貼點家用。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樣的日子平靜過渡不到一年的2007年,爺爺在一次上山砍柴的路上不慎摔倒,一命嗚呼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奶奶因為爺爺的去世過度悲傷,不日也隨著爺爺一起走了。

至此,一年前還幸福團圓的六口小家,空餘小六斤孤身滯於這遮不了風擋不了雨的破舊老房中。

他也曾心存希望去挨家挨戶尋找母親的去向,卻了無音信。

好在這時,六斤的堂哥楊取林不忍他年紀這麼小卻無依無靠,只好把六斤接到自己家裡。

但堂哥的家境不久不好,也有自己的妻兒。堂哥作為男子漢,只好選擇外出務工,臨行前給六斤硬生生擠出了2200元的生活費,並給他安置了一間勉強能遮風擋雨住人的老房。

至此,楊六斤七年孤獨的苦旅才剛剛開始

自強不息的他

吃樹根,啃樹皮,這是我們只在紅軍長征過草地時見過的悲壯。而這一行為,卻是楊六斤七年來維持生命的基本日常。

嗯,這個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是最好吃的。」,這是楊六斤對記者野菜味道詢問的回應。

而當記者拿起一點「野菜」嘗起來時,甚至差點當場嘔吐出來,所謂的「野菜」根本無法為人下咽。

但就是這樣的「野菜」,楊六斤卻吃了整整七年,甚至稱之為美味。神農嘗百草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楊六斤卻實實在在嘗過了幾十種的野草,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能生吃,什麼不能生吃,他已經瞭然於心底。

更有一次,楊六斤在吃一種從沒見過的野菜時,直接導致身體激烈反應後吐瀉不止,頭暈眼花,強撐到家躺倒後卻沒有了意識

好在平日六斤去幫忙做活的王大娘及時發現了他,送醫後才脫離了危險,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生了病也得去工作啊,不去就沒得吃。」

王大娘是楊六斤的鄰居,當談及孩子的悲慘遭遇時,她非親非故,卻感慨涕零,為楊六斤的身世感到悲傷和同情

也正是這份同情,讓楊六斤在孤苦的七年中得到為數不多的慰藉。見楊六斤可憐,王大娘便每日讓楊六斤幫忙放牛,來換取一些吃的。

楊六斤在王大娘這,得到的不僅是糧食物質上的補給,更是心靈空缺上的填補

平日裡,楊六斤唯一的肉食來源,是他自製捕魚工具捕來的魚。他用塑料瓶做浮漂,挖土裡的蚯蚓做魚餌,利用身邊一切不需要花錢的資源,充實自己。

捕魚的水庫,也是他天然的澡池,可憐的楊六斤平時只能「用樹葉當毛巾,洗衣粉洗頭」。這於我們常人來看,是想都不敢想的。

平時就是這麼洗,應該洗的乾淨。」,一句看似尋常的話,似乎尋常的事。卻正反射出這種不堪為人的生活,已然是小六斤的平生常態

長期的營養不良,日晒雨淋讓已經十一二歲的楊六斤看起來不如小他幾歲的孩子壯實。

天若有情天亦老,不睜眼的老天爺,似乎被小六斤的悲慘命運喚醒。楊六斤的命運也終於迎來了稍許的好轉。

楊六斤的悲慘經歷在村裡是人人皆知的,堂哥楊取林和村裡的人一直為了他的事尋求幫助。

終於在這天,村長帶來了從教育局反饋回來的喜訊。楊六斤獲得了重新上學的機會,並且學校在免除他學費的基礎上,還每天給楊六斤免費提供一頓午餐,更重要的是申請到每年近3000元的補貼無疑讓是楊六斤凜冬人生的冉冉薪火,實在是雪中送炭。

為了不愧對堂哥,不愧對村裡,不愧對學校教育局對他的幫助,他刻苦勤奮,在學習上一絲不苟

淋過雨,才知道淋雨人的不易。受過傷的楊六斤,顯然更加珍惜這樣得來不易的機會,名列前茅的成績,正是他對一切的回應和反饋。

求學期間,老師也對楊六斤同情不已,在生活和學習上都對他照顧有加,收到募捐的衣物,也會多為他留下幾件。

人生的逆襲和扭轉,機遇、貴人和自強,缺一不可。而楊六斤一直以來的自強不息,終於迎來了屬於他的又一位貴人和最大的機遇。

溫暖人間的愛

2014年伊始,時年楊六斤已經14歲。一檔叫做《第一書記》的公益類節目在廣西電視台播出,這是一檔在國內首發的幫貧扶弱的節目

欄目的起步階段,向社會各階段徵集素材、典型。而時任楊六斤校長的新街村學校校長向電視台舉薦了楊六斤。

是楊六斤平日的錚錚鐵骨,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讓人無不第一時間聯想到他,很快電視台記者便找到了楊六斤。

楊六斤第一件事,就是想見自己的母親楊小妹。通過節目組的努力,終於找到楊小妹改嫁的所在地。

「媽,你不要我了嗎?媽,我每天都好想你。」

在母子七年別後重逢之際,楊六斤和楊小妹都痛苦不已,涕淚肆橫。

「媽媽,你有沒有想過我,你走的時候只帶走了弟弟,我受欺負的時候,我就在想你為什麼不帶我走。」

六斤哭訴著自己這些年的孤苦,楊小妹也是越發悲傷,慚愧和無奈充斥在她的眼中。作為一個農村婦人,楊小妹確實見識較淺也有心無力。

也許六斤意識到不該讓母親更多為難,安慰道:「這些年我過的很好,你看我現在都長那麼高了。」楊六斤的言行舉止,遠遠超出了不屬於他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成熟。

母親也表示曾經回去爺爺那裡找過他,卻找不見了。

當天色漸暗不得不離開時,記者問出了那個楊六斤想問卻不敢啟齒的問題:「六斤還小,能不能留下來跟你一起生活?」

楊小妹卻無可奈何地表示:「這裡沒有他的田和地,他很難在這裡立足。」

農村家庭,有田有地是賴以為生的資本和手段。在這裡,田地就是立足的根本

節目已經播出,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節目組為了更好地幫助到楊六斤,專門為楊六斤辦理了一張儲蓄卡,廣邀愛心義士的幫助。

開始除了一些衣服,首先有一位深圳的教師邀請楊六斤到深圳上學,並且免除了他所有的學雜不止還幫他解決了伙食住宿的難題。

節目上映不到百日,竟然已經籌集到了2000萬的巨額財款。由於款項過大,楊取林和同鄉的理事人將楊六斤從深圳接回,為了妥善安置義款。出於楊六斤年時尚小,楊取林也是六斤落難時撫養幫助他的長輩,款項就由他代為收管。

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雖然楊六斤經歷的風雨可能太大了,太苦了,但終究皇天不負苦心人。

面對巨額的財產,楊六斤並未迷失自我。他首先想到了所有幫助過他的人。生他的母親、養他的堂哥、幫他的王大娘村幹部和培育他的老師學校,他都一一以不同的形式回饋報答,尤其是他拿出了450萬給村裡修路

另外,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同樣和他一樣正遭受著苦難的孩子。同年九月,楊六斤在當地舉辦的慈善晚會向30名同樣處於悲痛中的貧困兒童捐出了每人2萬元的資助,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莫泊桑在《一生》中說過: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糟。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像楊六斤一樣的不幸可能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身上發生著,但願我們堅強如他,咬咬牙,也許眼前就是坦途。

也願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少苦難,讓美麗的花兒平等地鮮艷遍每一捧土壤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