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117歲!傳奇老人「一生經歷了3個世紀」無兒無女 晚年「道出長壽秘訣」僅7個字

  • 2022-12-30 17:39

他不是明星,沒什麼學問,甚至連大字都不認識幾個,可是卻是村子里,甚至整個山東省的傳奇人物,每天都有人慕名前來。

為的就是向他求教「長壽」的秘訣,他就是山東省最長壽的老人楊明運,一生經歷了3個世紀,活了117歲。

健康,已經被列為現代人的第一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養生,每每出現這些話題,都會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之所以會對健康如此關注,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健康就等於沒有一切,唯有健康的活著,才是追求其他一切的基礎。

如何健康長壽?楊明運老人用他自己的經歷來告訴你答案。

少年好運

1897年,光緒23年,楊明運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家裡無權無勢,祖上都是農民,甚至楊明運出生的時候,家裡都還在為地主種地交糧。

吃不飽穿不暖經常挨餓是常事,1910年,革命的烈火燃燒到這個小縣城,13歲的楊明運才得以從地主家解脫。

離開后的楊明運跑到了山上的寺廟裡當起了雜工,靠著給寺廟劈柴挑水,混個住處,混個溫飽,也讓他得以在亂世中求得安穩。

當時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戰火,唯獨這一方小小的寺廟裡十分清靜,不得不說,運氣也是他得以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

倘若他沒有到寺廟去,一旦被拉去參軍,戰場上刀槍不長眼的,也就沒有他後來「長壽老人」的稱號了。

寺廟在山腰上,楊明運每天都要挑著水桶,奔跑著上下山幾個來回,挑回來足夠全寺人吃喝的用水。

還要每天到山林里尋找可以用作柴火的木材,除此之外,種地耕地也成為了他每日的必做項目,這些為生活所迫磨鍊出來的技能,反倒將他的身體鍛煉的十分強壯。

年少時的楊明運基本上沒有生過病,而且在寺廟的生活里,楊明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當時除了每日的劈柴挑水燒飯等活動外,寺廟裡的和尚們每天都要練功。

楊明運沒學過,也對練功不感興趣,但是日子久了,楊明運在一旁呆著看著看著就開始自顧自地學習了起來,他學會的就是一門名叫「搖山晃海」的功夫。

這門功夫也很簡單,就是雙腿盤坐,然後保持上半身放鬆狀態,順時針轉一圈,逆時針轉一圈,每天堅持半小時到一個小時。

楊明運起初學習這個,純屬覺得這個好玩,寺廟的生活著實枯燥,楊明運每天沒事就端坐在那裡開始搖頭晃腦。

一邊搖頭晃腦還一邊嘰里呱啦,彷彿和尚念經一般,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之後,楊明運竟然養成了這個習慣,每天都要搖頭晃腦一番,一天不做就感覺渾身不舒服。

楊明運還說:「每天晃一晃,感覺全身都得到了放鬆」放到現在來看,無非就是和「拉伸」、「瑜伽」類似的一些動作,並沒有什麼複雜和特別的地方。

難能可貴的是楊明運堅持了一輩子,每天雷打不動地都要抽出時間來做一做,後來楊明運身體健康,頭腦清醒,與他每日堅持活動鍛煉是密不可分的。

就這樣在寺廟裡一待就是10幾年,1923年,26歲的楊明運下山離開寺廟,來到了煙台碼頭做工,干起了碼頭裝卸工人。

楊明運沒打算出家當和尚,他還想要結婚,來到碼頭打工就是為了攢錢娶媳婦,說起來楊明運沒文化,沒技能,有的只是一身從小鍛鍊出來的力氣。

在碼頭的打工生活比起寺廟裡要有趣不少,楊明運雖然每天累的夠嗆,但是心裡卻覺得很開心,來來往往的人群讓他感覺十分新鮮。

一天,下工后的工友們聚集在一起不肯離去,楊明運覺得十分好奇,便湊上去想要一探究竟,原來是有一個人坐在中間眉飛色舞地在說書。

楊明運一下子就愛上了說書,他不認識字,沒上過學,更沒聽過說書人講述的這些故事,像是《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這些都讓他如痴如醉。

而且這個說書人還善於表演,每每說到關鍵之處,總是加上身體動作和神情,有趣的表演總能逗樂所有的聽眾。

每天的裝卸工生活有了這樣一劑「調味料」,楊明運再也不覺得枯燥了,每天都高高興興地上工,然後等著下工後去聽說書。

30歲那年,他結識了一個女孩子,也沒上過學,比他小几歲,倒也不嫌棄他的家境,倆人平平淡淡地就結了婚,攢了錢在煙台定居了下來。

這往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楊明運的日子就像這樣,每天聽聽說書,上上工,晚上回家和妻子倆人相濡以沫,恩恩愛愛。

就這樣看起來平凡的日子,卻在那個年代里顯得尤為珍貴,不管是戰亂,還是其他事情,都沒能影響到楊明運雷打不動的生活習慣。

新中國成立后,楊明運得到了一份製鹽廠的工作,每天工作完就跑去聽說書,聽完就回家,有句話叫做「平凡是福」。

據楊明運的鄰居說:「他從來沒有和老婆吵過架,也沒和鄰居們鬧過彆扭,總是和和氣氣的,從來沒見過他生氣。」

如此平凡的生活,在楊明運眼裡卻是十分幸福的生活,他樂得如此,越簡單他越快樂,一直工作到退休。

唯一一次讓他受打擊的事情,就是他和妻子恩恩愛愛一輩子,也沒能留下個一兒一女,因為妻子身體上的問題導致不能生育,他也就不再強求。

好在楊明運還有個侄兒,楊玉興是楊明運大哥家的兒子,楊明運大哥去世后,楊玉興就把楊明運當做了自己的父親一樣照顧。

楊玉興的妻子呂玉珍說:「我自從13歲嫁過來,一直就在照顧著楊明運,他也很好,從來沒有對我們倆發過脾氣。」

長壽之道

說起楊明運的長壽之道,侄兒楊玉興和侄媳婦呂玉珍最有發言權,因為楊明運老人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作息再沒有人比他們倆更熟悉了。

楊家並不富裕,所以楊明運平日的飲食並沒有很特別,每天早餐吃個雞蛋,吃根油條,再加一碗稀粥或者豆汁。

中午,晚上2兩主食是固定的,隨便弄幾個蔬菜或者肉類,在吃的方面上楊明運從不忌口,也從來不刻意地在飲食上下功夫,侄子侄媳婦也沒有特意地改變飲食。

唯一一點就是楊明運的飲食十分規律,每天都要在那個時間點吃飯,而且他的作息時間也十分規律。

每天睡覺休息8到9個小時,早上天剛亮就會起來,先活動一番,然後就是吃飯,吃完飯去上工,晚上回來還會再喝點小酒。

後來到1955年左右的時候,楊明運退休了,不需要再去上工了,他覺得自己每天白天的生活習慣有些被打亂了。

他就申請到街道里去看管自行車,每天樂呵呵地搬個小板凳坐在那裡,看著人來人往的,倒也落得清閑。

再後來妻子去世后,頗有些寂寞的他開始自己說起書來,活了幾十年,聽了一輩子書,見過的說書人沒有一千個也有幾百個。

楊明運講起故事來惟妙惟肖,漸漸地就傳開了,每天前來找她聽書的人總是圍著不少,楊明運每天的日子又忙活起來了。

在街道上看自行車他一看就看了20多年,直到80歲了,在侄兒的一再勸說下,才辭去了工作回家頤養天年起來。

就算如此他也閑不住,不能聽書了他就每天雷打不動地收聽新聞聯播,早上一遍晚上一遍,每次都從頭聽到尾,一秒不落。

然後白天的時候,他在外面的空地上倒騰出了一片菜園子,種些瓜果蔬菜什麼的,還在自己家裡養起了鷯哥和金魚。

十里八鄉的鄰居都對楊明運十分熟悉,90多歲的年紀還每天鋤地,種菜,每天自己遛彎,精神頭比起年輕人來說也差不了太多。

再後來,連他的侄兒侄媳婦也有點照顧不動他了,這時候楊明運已經將近100歲了,侄媳婦呂玉珍也80多歲了。

沒辦法,呂玉珍的兒女們只好接過了重擔,呂玉珍的女兒每天給楊明運擦拭身子,照顧他吃飯穿衣。

「我已經拿他當自己的爺爺了,從小就是他照顧我長大,看著他過的開心,活得開心我也開心。」呂玉珍的女兒早已經把楊明運當做了自己的爺爺。

2004年的時候,楊明運在上廁所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當時就送到了醫院去,最後性命是沒有大礙,就是像癱瘓了一樣整個腿腳都動不了了。

呂玉珍看在眼裡疼在心理,倒是楊明運並不在意,躺在床上安慰著侄子一家人,「他樂觀的心態連我都自愧不如」呂玉珍直言。

後來呂玉珍和女兒輪番上陣,每天替楊明運喂葯按摩,端屎端尿,呂玉珍的兒子還辭掉了工作,專職來照顧楊明運。

在一家人的悉心照顧下,連醫院都不能保證楊明運能百分百好轉的情況下,楊明運居然能自己拄著拐杖開始走路了。

鄰居們都對他稱讚有加,楊明運卻笑呵呵地說:「全靠我的侄子一家,這真的是比我的親兒子還要親啊。」

不過因為這一次摔跤,讓楊明運本來還算健康的身體也開始有些不繼了,他離開了拐杖就無法自己獨自行走,每天愛做的鍛煉也沒力氣做了。

楊明運從小到大,一直很少感冒,2000年的時候,還被全國老齡協會評為「世紀健康老人」,可自從這一次摔倒后,他開始頻頻地感冒。

呂玉珍心裡也明白,健康地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終究是要走到盡頭了,「捨不得啊,一起生活了一輩子」呂玉珍那段時間心裡難過極了。

卻令她沒想到的是,楊明運又活了10年,成為了山東省最長壽的老人,在全國的長壽老人里都能排到前十的位置。

楊明運113歲那年,有媒體前去採訪他,他眼睛炯炯有神,說話邏輯清晰,耳朵不背講話不漏風,看起來一點也不像一個113歲的老人。

「說起這個趙匡胤啊,他這個武藝了得,使得一手好刀法」楊明運見人來的多了,瞬間起了興緻,開始說起書來。

一口氣完整地講述了一部評書,說完后還意猶未盡,讓在場的人不得不感嘆楊明運的記憶力驚人,精神氣還十分旺盛。

當問起他長壽的秘訣時,他想了想,又笑了笑,然後抿著嘴環視了一圈,然後看了看自己,眾人不解,他這才開口:

「以前的人常講的一句話,叫做知足常樂,我再加上半句:知足常樂不生氣。」楊明運的話令人恍然大悟。

不生氣,保持心態平和,與世無爭,豁達單純,就是楊明運老人長壽的秘訣,一輩子沒怎麼生過氣。

規律的生活習慣,和每天堅持的鍛煉,再加上不生氣,楊明運老人長壽的秘訣就是這樣簡單,不需要山珍海味,也不需要多高的生活條件。

2014年3月,度過了117歲生日的楊明運在躺椅上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侄子楊玉興早已經有了預感。

「我那天就是中午多睡了1個小時,等到我醒來就看到他嘴角帶著微笑離開了,雖然有預感,但是還是沒想到這麼突然。」

楊玉興和呂玉珍傷心不已,平日里楊明運總是樂呵呵地坐在家裡,現在他一離去,整個家裡頓時顯得空落落的。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