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首富!窮小子「翻身為千億老闆」掏腰包蓋房送員工 「對自己卻超摳門」今兒接手公司:爸是對的

有錢人的生活,在許多人眼中想必都是富麗堂皇、滿桌山珍海味的高級生活,然而以下這位身價千億的大老闆,卻把錢都花在他人身上!他自掏腰包為旗下16萬名員工興建房屋,再以低價賣給員工,而他自己卻凡事親力親為、不聘用秘書,甚至連手機都是相當廉價的款式,前後反差讓人相當驚訝。

大陸企業家張士平1946年出生在山東農村。

Advertisements

這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山東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

只有國中學歷的張士平18歲就參加了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像許多農村來到城市打拚的青年一樣,進了一家企業:第五棉籽油工廠。

說起鄒平,這裡經濟雖不繁華,卻盛產棉花,因此能進廠,在當時的人看來也算是一份挺好的工作了。

這份工作非常辛苦,張士平的工作是推棉工,一個棉朵就重達50多公斤,每天要推幾十個。

Advertisements

但是小夥子最不缺的就是力氣,張士平對這份辛苦的工作從沒有什麼怨言,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一做就是4年。

特定的歷史環境,人的命運也在時代的潮流中翻騰著。

張士平22歲的時候,還有一腔熱血的他,為洗車間的老師傅打抱不平而被當地政府迫被下放,短短4個月,張士平就瘦了10公斤。

重新回到棉油廠後,張士平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他有力氣肯吃苦,高強度的工作,他一做就是十幾年。

Advertisements

十幾年的時間落成文字是那樣的簡單,那樣的輕飄,但是對於張士平來說,這十幾年的歲月各種艱苦,箇中滋味都只能自己品嘗。

那種緊咬牙關、打落牙齒或血吞的堅持和努力,為他未來的成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機會就這樣在不經意間降臨了,1981年,張士平被選為了第五棉籽油工廠的廠長。

當時的第五棉油廠只剩下60多名員工,廠子雖然不大,但張士平卻意氣風發,他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廠子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Advertisements

說起改革,不得不介紹一下那個時候國家對棉花的管控政策,那個時期國家對棉花有著極其嚴格的管控,許多棉紡織廠都是在產棉花的季節收購棉花,而不產棉花的季節則停工。

這也就意味著一年裡,有一半的時候是停工的,而停工的日子對企業而言就變成了負擔,沒有收入,只有支出,這樣的情況長此以往,廠子的經營難免變得越來越困難。

如果任由廠子繼續這樣下去,肯定逃不過走向滅亡的命運,張士平急在心間,窮則變,變則通。

Advertisements

經過深思熟慮後,張士平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解決停工的時候工人的工作和工廠的收入問題。

山東半島物產豐富,張士平最終選擇了去收購大豆、花生和棉籽等油料,並且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號召工人們集資購買榨油設備。

當時當地政府對於的投資管控極其嚴格,大家集資了1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萬)才買到了兩套榨油設備。

這點錢在現在看來不起眼,但對當時只有幾十名員工的小棉油廠來說,卻是職工們的全部家底。

Advertisements

張士平做的第二件事,便是整頓工人的風氣,他制定了嚴格的紀律,要求工人不遲到不早退,遲到就扣薪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這樣的單位規章制度在現在的社會已然是司空見慣,而且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當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早已習慣這樣過日子的工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有的工人會選擇默默接受,但也有的工人會進行反抗,還有的對張士平進行圍堵。

張士平沒在意這些,他頂住壓力,還曾經手腕強硬地開除了一位偷吃榨油原材料的員工,而這位員工還是縣裡主管的親戚。

Advertisements

不卑不亢,立場堅定,手腕強硬,漸漸地張士平的改革有了成效,而工人們也漸漸嘗到了這種制度下的甜頭。

只要是踏實肯乾的員工,都能拿到比以前高許多倍的薪資,還有升職空間,這讓很多工人都提起精氣神,幹勁兒十足。

工人有事做,有精神,工作氛圍好,整個廠子理所當然變得生氣勃勃。

在張士平的帶領下,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這個虧損的小企業就成了當時全國麻油行業利潤最大的工廠。

1984年,整個廠的凈利潤達到了驚人的400萬人民幣(約新台幣1700百萬),對比當年的物價,1984年全大陸各行業的平均薪資也不過才幾十元人民幣,能有400萬的利潤,張士平堪稱創造了當年的奇蹟。

做出了這樣的成績,1985年,張士平就作為模範,受到了嘉獎,在後來的採訪中,張士平表示這是他一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在當年改革開放的市場環境衝擊下,新的問題誕生了。那便是全國棉花市場在此時逐漸演變為了買方市場,也就意味著大量的棉花庫存積壓。

遇到困難就想辦法,張士平親自往外跑著推銷自家廠里的棉花,一家家國有紡織廠地跑,卻一次又一次吃了閉門羹,棉花賣不出去,第五棉油廠也再次受到了衝擊。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張士平是一位眼光長遠,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家,他趁機抓住了國企改革的大好時機,將第五棉油廠進行了改制,也就是現在的魏橋集團。

改制后的魏橋集團,正式成了張士平施展商業抱負的舞台,在之前推銷棉花一次又一次地碰壁中,他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自己搞紡織。

有遠見,有魄力,還抓住了時代的東風,魏橋集團的成功也就早在預料之中,僅僅經過三年的發展,魏橋集團當年的納稅額就高達了1260萬元。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紡織行業的利潤逐漸壓縮也是不爭的事實。

1993年和1997年紡織市場就先後兩次跌入低谷,行業連年虧損,面對困境,張士平再次做出了決定力挽狂瀾的決定——走出國門。

這一決定再次讓魏橋集團成了紡織行業的領頭羊。

集團各項業務步上了正軌,發展形成了規模,張士平並沒有就此停歇,有一個驚人之舉在他的頭腦中誕生並付諸實踐,他要建一個屬於自己的電廠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