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考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開心?原來還有個「不成文規定」:讓人求之不得

在這場宴會上,新科進士們需要高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所以將其稱為鹿鳴宴,那是一場聚合了「美」的盛會,有文人、有酒、有詩,在這樣的盛會中,又怎麼能夠沒有花呢?於是新科進士們,就會從眾人中間選出兩位最為年少,也最為俊俏帥氣的二名進士,讓他們去花園中采折名花,並且戲稱這二人為「探花使」,又稱為「探花郎」。

Advertisements

這兩位探花使最初並不一定是要第三名,比如說在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的探花使之一翁承贊便是第四名,不過因為他年少俊俏所以被選為了探花使,而到北宋晚年的時候,隨著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善,探花郎也就成為了專指第三名的專有名詞,不過以顏值選探花的舊例也在一定上沿襲了下來,所以能夠成為探花郎,基本上意味著是同榜進士中顏值最高的。

同時也正是因為探花郎顏值往往很高,所以也最是容易獲得公主青睞,只要是成為了探花,那麼成為當朝駙馬少奮鬥二十年的概率便大大增加了,所以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能夠成為探花郎那可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只有對自己顏值很自信,又對成為駙馬不感興趣的李尋歡一家,才會因為自己家人總是成探花而鬱鬱不樂。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