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要順應節氣而食「少吃二瓜多食三白」 防暑氣「滋陰養肺」增強免疫力安穩度秋

【做法】:

1、把雪梨削掉外皮,頭部切開,把梨芯用勺子挖掉,小心不要挖透;

2、放入川貝,可以讓藥店幫忙把川貝打碎,然後加一到兩顆冰糖,

3、放入水,水量剛好和雪梨盅的口平齊就行;

4、再蓋上雪梨蓋子,水開後,上鍋中小火蒸1個小時即可。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今年立秋是早是晚?答案來了


2021年7月11日是入伏的時間節點,意味著一年中氣溫最炎熱的「三伏天」即將登場。今年的三伏天時間為7月11日~8月19日,總共40天,其中入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俗話說「夏有三伏,熱在中伏」,中伏時地表累積的熱量達到最大,是「三伏」中最熱的時間段。

很多人都討厭炎熱的夏天,希望秋天快點到來,但是立秋後天氣就真的不熱了嗎?答案當然不是。今年的初伏的時間為7月11日~7月20日,中伏的時間為7月21日~8月9日,末伏的時間為8月10日~8月19日,而今年的立秋時間是8月7日~8月22日,可以說立秋時節正好處於「末伏」時間段,因此立秋後還有「持續十幾天的高溫」天氣。

Advertisements


嚴格意義上來說,日平均氣溫降低到22℃以下才算進入「秋季」。在9月23日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北的廣大地區才先後進入秋季,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都降到22℃以下。立秋至秋分差不多間隔45天時間,這段時間也是「秋老虎」盛行的時間段。

農村有句老俗語叫「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裡的「冷颼颼」和「熱死牛」就是形容「立秋後氣候的炎熱程度」。如果是「早立秋」,那麼立秋過後天氣就會相對涼爽;如果是「晚立秋」那麼立秋後天氣就會異常炎熱,連耐熱的老黃牛都忍受不了,這也說明「秋老虎」異常的猛烈!

Advertisements


那麼2021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

關於「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在民間有2種說法:

一、狹義上的區分

Advertisements

狹義上的「早晚立秋」之分是按照「立秋」出現的時間點來判斷,「早立秋」指立秋時間處於前半天,「晚立秋」指立秋時間處於後半天。一天有24個小時,即如果「立秋」出現的時間點在「中午12點以前」就是「早立秋」,如果出現在「中午12點以後」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起點為8月7日14時53分48秒,顯然按照這種劃分今年屬於「晚立秋」,說明立秋過後「秋老虎」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氣溫會很炎熱,天要過很久才會涼爽下來。

顯然僅僅按照「立秋」的時間起點在一天中的時間分佈來劃分顯然太「局限」,也不太科學,因此人們普遍按照廣義的方法來劃分。


Advertisements

二、廣義上的區分,人們公認的劃分方法

「早立秋」和「晚立秋」普遍的劃分方法是按照「立秋」所在的農曆時間來判斷。立秋節氣一般出現在農曆的六月或者農曆的七月,如果出現在農曆的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出現在農曆的七月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時間點為8月7日,對應的農曆為「六月廿九」,剛好處於農歷六月和農曆7月的中間,按照劃分方法來說屬於「早立秋」,但是嚴格意義來說今年「立秋不早不晚」,即不屬於「早立秋」,也不屬於「晚立秋」,即「今年立秋後氣溫不會太涼爽,但也不會太炎熱」。


Advertisements

為什麼「立秋」在農曆六月,接下來會比較涼爽呢(早立秋冷颼颼)?

每年的立秋時間都是8月7日或者8月8日,這一點是不會變的,但是對應的農曆時間卻不一樣。

假如是農曆的六月初一就立秋了,那麼到了農曆的七月初一已經是陽曆的9月8日,已經能感受到「冷颼颼」的氣息。而如果是是七月初一才立秋,正是陽曆的8月7日或者8月8日,當然會感到很熱。即立秋早一般冷天也會來得較早。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是祖先們的生活經驗所得,那麼現代科學技術如何判斷「立秋後是冷還是熱」?

立秋後「秋老虎」的持續時間以及威力完全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如果副熱帶高壓在向南移動的過程中長時間控制南方地區,就會出現持續的高溫天氣(秋老虎),這種高溫天氣往往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

Advertisements

注意:立秋後副熱帶高壓有向南、向東移動和強度減弱的動向,這種變化分為緩慢期和跳躍式,如果是緩慢式那麼「秋老虎」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盛行下沉氣流,溫度會越來越高,降水量一般比較少,天氣以晴天為主,往往會造成局部地區長期高溫乾旱。

總結,按照老話來說今年是正常年份,既不是「早立秋」,也不是「晚立秋」,我國南方地區立秋後不會出現驕陽似火、高溫蒸烤的局面。農村老話僅僅能作為「參考」,畢竟現在全球的氣候變化越來越大了,真實的溫度走向由「副熱帶高壓」來決定。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